在科幻小说《三体》里,三体人成功偷袭地球,把所有人类都赶到了澳大利亚,作为地球文明的“土著保护区”,整整装了40亿人,被小小震撼了一下。
图注:与《三体》中的程心一样
大多数人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印象只停留在影视作品中
要知道从天上看澳洲,简直就是地球上最大的单体土疙瘩,一块孤悬于南半球的荒芜大陆。
当地土著在这里爬了五万年科技树,依然停留在石器时代,人口始终没有突破100万,就连这里的动植物,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进化路线,真的太适合当做“流放地”了。
图注:当初被“流放”的动植物们如今的模样
如今土澳的白人很多也确实是当年英国流放罪犯的后代,到现在也只有2700万人,仅仅比北京多了一个张家口,要说养活40亿人,用脚想也知道不可能。
但如果打个三五折,养活全中国人口,有这种可能么?
这块地的种田潜力,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!
2700万人的乐园
首先,澳大利亚有769万平方公里国土,以中国80%的面积养活2%的人口,即使全国都是烂地,粮食剩余也是极高的。何况这块大陆还不是烂地,放在游戏里就是要锤有锤,要粮有粮。
图注:开局就赢了
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,中国缺啥澳大利亚就有啥,而且除以人口,任何资源都会变成“大数”。
比如人均铁矿是中国76倍、人均铜矿是132倍。而且矿的品位遥遥领先,就连我们完全不缺的煤,土澳人均也是中国的4倍。
图注:这资源量放全球都是独一档的
翻开澳大利亚2022年的“出口菜单”,占比三分之二的各种矿大都卖给了东亚三国。而排在矿产后面的,就是农牧产品,其小麦出口世界第3,羊毛世界第1,冷冻牛肉世界第3,中国也是其中的大买家。
图注:澳大利亚出口产品比例
在这背后,是澳大利亚世界第一的人均耕地,高达1.93公顷,是我们的19倍。
2021年,澳大利亚粮食总产量约5530万吨。
同年,中国人均谷物、肉类、水产品、蛋类、蔬菜年消费量相加,是313.8公斤(国家统计局数据),我们按每人每年消耗320公斤计算,差不多能养活1.7亿人。
但是1.7亿人,距离养活中国全国人口还极其遥远。要想进一步突破,就要加大力度开发这片大地。
目前土澳的农业开发强度远远低于中国,在“有限开发”和“极限开发”之间,增长空间到底有多大?其实难以估算。
在这方面,澳大利亚的本土机构(各种机构、高校)往往非常保守,他们给出的人口承载上限大概在4000万左右,甚至还有说900万的,这里面最显而易见的制约,就是缺水。
从天上看,澳洲是仅次于撒哈拉沙漠、亚洲中西部的地球第三大“黄色地带”,从卡那封到图文巴,在横跨35个经度的范围内,干旱炎热的荒漠横亘整个大陆,一眼望去热得都发红了。降水量也是一圈一圈往里缩,到内陆一带几乎就一整个无雨区了。
图注:澳大利亚大陆35%的地区降雨量极少
而这其中近一半是沙漠
看上去是不是很糟糕?但这只是表象。
澳大利亚的“红色土地”,是因为土壤里三价铁的含量很高,是富集高品位铁矿的表现。如此大面积的红色土地,地球也只此一家,而挖矿显然比种田要赚钱得多。
图注:放眼过去都是红土
感受一下澳大利亚铁矿藏的富饶程度
并不缺水的干旱大陆
澳大利亚缺水吗?缺,但没有那么缺。
澳洲是全世界唯一没有冰川的大洲,也没什么大江大河,最大的墨累-达令河,一年的流量,只相当于亚马孙河一天半的量。
图注:墨累-达令河流域虽然面积很大
却是世界主要河流系统中流量很低的
但如果你看一下降水线,就会发现这里的水其实挺多。
800mm线,是我国大致的南北降水分界线,也是所谓“水旱田分界线”;而400mm线,是我国的农牧分界线,高于400mm就能种旱田,内蒙古的赤峰、通辽很多地方低于400mm,靠径流和地下水也能勉强种田。
图注:内蒙古这降水条件
粮食产量也能排中国第六
澳大利亚在800mm以上的国土,基本就是靠北、靠东的海岸地带加上西南一隅,大城市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内,面积不算大,但如果推到400mm一线,就非常大了,几乎囊括了澳洲面积的四成。
如果按这个算,理论上能种田的土地,足足有300万平方公里。虽然有蒸发量大和降水不集中的问题,但这些问题在包括找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农业区都存在。所以,与其说澳大利亚并不缺水,不如说中国实在是太缺水了。
干旱、半干旱、半湿润易旱区加起来,占了国土的一大半(493万平方公里),这些地,能种田的我们都种上田了,要养活地球六分之一的人口,就只能“极限开发”。
反观澳大利亚,300万平方公里有多少是种上地的呢?还不到十分之一(28.34万平方公里),毕竟,他的人口负担只有我们五十分之一,种十分之一已经出口不过来了,种太多反而不赚钱。
图注:澳大利亚其实耕地开发得并不多
但目前已经足够用了
这仅有的十分之一农业区基本在东南和西南两端:西南是一小块地中海气候区;东南则是著名的墨累-达令河流域,大分水岭的众多水源汇成墨累河和达令河两大支流,一路向西,在下游交汇并最终在阿德莱德东南入海,走之前还顺便造了一个大湖。
整个墨累-达令盆地,在400mm线以东的部分基本就是澳洲的农业核心区了,这里的良田美宅,就非常符合我们对美式、澳式大农场的想象了,每块地的尺寸比北大荒的规格还要大。
图注:相同比例尺下中国和澳大利亚农田的对比
但是往北走,到罗马一带,田地就不那么规整了;到斯坦福、里士满一带,卫星图就逐渐抽象起来了,人类的痕迹越来越松散。
再靠北一点,就完全是荒原了,澳大利亚北方的广大区域,基本就是这个样子,是远比东三省还要大的北大荒。
图注:越往北越荒
那为什么澳洲政府不搞一个“北部大开发”呢?主要是因为没人。
比如西北海岸的金伯利地区(Kimberley),是土著最早踏上澳洲大陆的地方,面积相当于四个浙江省,居然只有3万多人,其中4成都是原住民。
北领地第一大城市达尔文,人口不过15万,第二大城就是旁边的帕默斯顿,也才三万出头,放中国就是个村。而仅仅一海之隔的爪哇岛,挤了至少1.5亿人。
图注:澳大利亚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
所以在澳大利亚眼里,印尼人如果蜂拥南下,是非常可怕的。而在印尼眼里,北澳大利亚简直就是无人区,遍地皆可种田。
假设澳大利亚像中国一样,也是个种田狂魔,400mm线以上的土地,排除山地城市保护区,假设有一半都种上高产作物。以亩产400公斤计算,一年大概有6亿吨的产量,略低于中国的总产量,是黑龙江的8倍,能养活10亿人。
不过这只是极限开发的假设,能否持续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考量。
图注:开阔的平原加上高度机械化的种植
养活一个印度不在话下
而且这个增量几乎都是粮食剩余,全都可以出口,真的是太富了。
目前之所以没这么干,关键是无利可图。在澳大利亚的出口结构里,矿产资源远比小麦赚钱,靠卖矿就能稳坐发达国家,连服务业都不用搞,何必要去北大荒吃农业的苦呢?
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,澳大利亚人均拥有财富83.5万美元,世界第一。这其中,即使是农民,平均年收入也有7万美元。土澳虽土,但壕也是真的壕。
总之种地对于澳洲人民来说只是产业和生意,而不是生存必需。牛排赚钱就养牛,羊毛赚钱就放羊。什么时候袋鼠拳击走向全世界,袋鼠的产量自然也会上来。
图注:放牛玩玩,顺便挣亿点钱
东方世界的西方孤岛
不过,土澳这富裕程度离不来极低的人口数和极高的人均资源。
在澳大利亚发布的《我们的北方,我们的未来:发展澳大利亚北部白皮书》里就提到:“仅(北部的)皮尔巴拉地区的收入就超过了119个经济体,而这些收入仅由6万人创造。”
(图:《白皮书》节选)
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凡尔赛的话么?
所以即使土澳需要移民去开发北大荒,他们也并不希望太多外族人来分这锅肉。
上个世纪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实行了长达72年的“白澳政策”,只许白人移民流入。在40到60年代,有300多万人移民澳洲,几乎全是欧洲人。
白澳政策废除之后,亚洲移民的占比逐渐提高。2016到2021年,澳大利亚100多万移民里,有23万来自印度,13.7万来自中国大陆,还有7万来自尼泊尔。
如今澳大利亚政府的移民政策开始逐渐收紧,今年就计划将“年度净移民人数”砍半。
所以澳洲北部大开发的缓慢、甚至停滞,归根到底是人口和移民政策的问题,气候、环境、原住民都只是次要原因。
和澳洲北部环境类似的,还有非洲萨赫勒地带和印度西北的干旱省份。但是后两者的人口已经极其饱和,环境一直都处在被榨干的边缘。
图注:尼日尔人在沙漠绿洲的公共水井边往塑料容器里装水
所以澳大利亚手握超级北大荒,对于开发工作是一点都不急。如果过早放开对亚洲移民的限制,北方的人口结构在几年内就会被彻底改变。毕竟,27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,面对10倍的印尼、50多倍的中国印度,人还是太少了。
若干年后,当世界各地的人口达到峰值,当传统农业区的增长潜力被挖掘殆尽,澳大利亚广袤的北大荒将是地球上最大的粮食增量,这可能是远比铜铁油气更为关键的战略资源。
图注:澳大利亚北部地区
位于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亚,其实是东方世界里的西方孤岛。放眼整个西太平洋,从西伯利亚到东亚、东南亚、澳大利亚,自然环境差异巨大,人、矿、粮食、工业产能的分布极端不均。
如果能资源互补,其实对各方都有好处。然而现实却非常复杂,在地缘政治的背景下,实际上壁垒重重。
土地和粮食作为终极的战略资源,终究还是要端到自己手里才行。
作为一片干旱的大陆,澳大利亚整体生态环境还是十分脆弱的,相比于极端开发的想象。在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,2-3亿可能已经是承载力的上限了。但这相比现在的人口规模,仍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。